Menu
酒,百药之长

杯小乾坤大,壶中日月长。


酒,之于国人,总有种说不清又扯不断的情愫。


自从诞生之日起,酒就被演绎出无数精彩的故事。


既有武松景阳冈酒后伏虎的壮举,也有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千古笑谈,更有“酒仙”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春风得意。


缺了酒,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好似就缺少了一味华彩。



酒与医素有不解缘,繁体“医”字从“酉”,酉者酒也。


《黄帝内经》中岐伯曰“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,以为备耳,邪气时至,服之万全”;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盛赞曰“天之美禄也”。


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,认识到酒性温,味辛而苦甘,有温通血脉、宣散药力、温暖肠胃、祛散风寒、振奋阳气、消除疲劳等作用,故有“酒,百药之长”的说法。


从《五十二病方》《黄帝内经》到东汉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《金匮要略》,再到唐代孙思邈《千金方》等经典医著,药酒的发展可谓日趋成熟。


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众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,药酒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意义。


喧嚣的闹市,嘈杂的街道,纷扰的车流,极快的节奏,使得各种慢性虚损疾病,成为笼罩在当代中国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
这些慢病,导致人体气、血、阴、阳亏损,而其形成皆非一时一日,其恢复过程也难以朝夕建功。


人身气血,贵在通调,若能佐以活血通络之药酒补益,则可事半功倍。



今之古酒,取法自然,取材自然,选用二十多味名贵中药材,结合高科技萃取而成。


以酒为媒,沿袭古方,酒借药势,药借酒功,既能将纯草本植物中的有效成分析出,又可发挥防治疾病的药效,两者配伍同用,相得益彰。


同时,开发自身,顺应时序、地域和体质,进行个性化“辨证施治”与“辨证施养”,充分维护、开发、激活自身潜藏的元气,达到有症调养、无病先防的目的。


所谓世间曼妙,不过是春山之上月出惊醒的飞鸟,夏雨之中清香萦绕的睡莲,秋夕之时东篱采菊的南山,冬雪之夜静听绽放的腊梅。


约二三知己,在氤氲的古酒香气中,尽情地舒展,以欢喜之心承受生命的每一处落笔,不失为人间一大乐事。